河北阜平,地處太行山區,曾經的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史料記載,“阜”為“興旺昌盛”之意,寄托了千百年來世世代代阜平人的美好愿望。
冬來露凝霜,天寒人不閑。1月6日清晨,在岑鞏縣楊橋鄉祝壩村,七八個村民一大早就俯身在田間忙碌著,一棵棵被青綠菜葉包裹得嚴嚴實實的芥菜正待采收,山間清澈的溪流一路歡歌向前,訴說著人們搶抓豐收的喜悅。
冬日暖陽下,貴州省都勻市小圍寨團山村茶園基地一片翠綠,肥厚的葉片泛著光。眼下正值茶園管護時節,茶農們頭戴帽子,手握鋤頭,在茶園里給茶樹開溝,為下一步施肥做好準備。
1月5日,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移風店鎮一家庭農場的農民在大棚內采摘成熟的草莓供應市場。室外冷風瑟瑟,棚內溫暖如春,棚上還不時往下滴答水珠。
林下經濟是山區林區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能發揮土地效益最大化,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林興民富。國家高度重視林下經濟的發展,預計到2025年,全國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總面積將達到6.5億畝,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1萬億元。
黑龍江省樺南縣大八浪鄉吉興村充分發揮“鄉村大喇叭”收聽方便的優勢,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每天固定時段播放黨的二十大報告原文,村兩委班子和黨員代表談感受、談理解。
春節前夕,河北省柏鄉縣1000余畝錯季牡丹含苞待放,花農們忙著管護花卉,以滿足節日市場需求。柏鄉縣是“中國牡丹文化之鄉”,近年來,該縣持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結合市場需求,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引導農民發展錯季牡丹種植,有效拓寬種植戶的收渠道
入冬以來,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吳集鎮秋波村種植的奶油草莓次第成熟,吸引游客前來采摘。近年來,當地引進優質草莓品種,打造草莓種植產業基地,帶動百姓增收。
藍天白云下,喂著雞、帶著娃、繡著花、養著家,用手中的一針一線,繡你心中的詩和遠方……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家女子世代傳承著指尖上的藝術——彝繡,把精美的馬纓花、山茶花、羊角紋等元素繡在服飾上,讓美麗在生活中綻放。
寒冬時節,走進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趙家鋪村的銀鑫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座座設施暖棚映入眼簾,一壟壟西紅柿、草莓、茄子、辣椒等時令果蔬成熟飽滿。
由于地處丘區,中江縣一直存在土地資源匱乏、春耕供水不足等短板。2022年,在克服了疫情反復、伏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響后,產糧大縣中江再次迎來豐年。中江縣農業農村局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17萬余畝,預計產量82.5萬噸,相比2021年均有增。
近日,中國文明網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候選人名單,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退休教師孫寧生成為敬業奉獻好人候選人。
“奔赴農村,扎根農村?!边@是江蘇常熟“新農人”陶勝寫在朋友圈的一句話。這個從小在蟹塘邊長大的“85后”,學計算機出身,卻從互聯網行業轉向傳統農業,在家鄉專攻澳洲淡水龍蝦養殖,成功突破了蝦苗人工培育和成蝦養殖難題,并帶動全國千余家養殖戶走上了致富路。
1月的吉林,皚皚白雪覆蓋著廣袤的黑土地,天寒地凍里的人們沒有“貓冬”,依然熱火朝天地忙碌著。他們之中,年輕人的身影越來越多。近年來,在吉林省“吉人回鄉”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吸引下,一批“新農人”回到家鄉創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羊”。
近日,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鎮石板村,農技人員深入油菜集中育苗示范點開展油菜高產栽培技術培訓,現場采取“雙語”講解,手把手教學的方式指導群眾科學種植和管護油菜,確保質優高效。
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支撐。在聯團村,8名村干部各展所長,帶領村民一起發展百香果種植、養殖等致富產業。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人才是關鍵。9月26日,湖北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在華中農業大學啟動。據了解,湖北將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動,力爭每年培養4萬名各類鄉村產業人才,推動該省鄉村產業振興人才隊伍形成“雁陣”,為湖北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近日,重慶市萬州區科技局公布了2022-2023年度區級科技特派員選派名單,160名區級科技特派員將選派到該區開展科技服務工作。
鄉村振興路上,總有那么一群人,她們敢擔當、敢作為,在創業中矢志拼搏,在創新中施展才干,在創造中筑夢未來,她們是鄉村振興路上了不起的“她”力量。
春節臨近,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舉辦 “非遺”年貨節,棋子燒餅、麻糖等傳統食品琳瑯滿目,評劇、剪紙、葫蘆烙畫等非遺技藝集中展示,營造出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1月11日上午,重慶市綦江區石角鎮新農村的脫貧戶羅開秀沿著滿山茶林間的產業便道,早早地趕到村委會,等待即將開始的脫貧戶分紅大會。路邊,一壟壟茶樹在碧空映照下更顯蒼翠。
在四川崇州道明竹藝村,國家級非遺項目道明竹編與現代建筑設計理念融合建造的“竹里”,持續帶動大批游客前往打卡;在南京,作為首批國家級非遺的秦淮燈會在跨年夜“亮燈”,無數游人共賞“火樹銀花”盛景;一闋昆曲悠揚婉轉,一場皮影趣味橫生,絢麗的彝族刺繡,精致的木刻版畫…
深秋時節,已有絲絲涼意,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金坪民族鄉南下村村民的心里卻是熱乎乎的,因為他們的“主心骨”——黨的二十大代表、南下村黨支部副書記石玉蓮從北京回來了。
傳統手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造物的古老智慧、審美意識、技術能力、倫理觀念、產業功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藝術、科技、教育及經濟價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和根脈,推動鄉村振興要通過鄉村文化振興來鑄魂,著力培育充滿“鄉土味”的農村特色文化。
日前,記者走進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壩鎮潔源村,目之所及,一幢幢墻面凈白的房屋整齊劃一,一條條整潔平坦的鄉間道路井然有序……作為一座紅色名村,當地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生態資源,走出了一條“紅綠融合”的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近年來,云南省馬關縣在開展現代邊境小康村和綠美鄉村建設中,從群眾生活的細微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提煉、總結推廣“晨起五件事”“晨起五個好”以及農村垃圾源頭減量“七字訣”,納入村規民約,激發群眾熱情,引導群眾參與,推進移風易俗,扮靚美麗鄉村。
村里體育設施需要更新;空巢老人缺乏日間照料……每周三晚上7點半,綦江東溪鎮上的文化茶園內都會如期舉行一場熱鬧的文明實踐“講理論”活動——茶園夜話。
為解決生態功能區林農“造林不變現”問題,貴州于2018年啟動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作。2021年,這項試點工作惠及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獲得森林贖買資金500萬元,完成了990畝重點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工作。
高黎貢山連接著東喜馬拉雅地區、橫斷山地區、印緬地區,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1986年建立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時候,周邊群眾“借山造林”種植的一些林木也劃入到了保護區里。
湖南多山地、丘陵,大部分村莊呈小聚居分布,一個個寨子、一個個自然組被當地群眾稱為“屋場”。作為知名旅游目的地,張家界的經濟因旅游而興。
早晨6點,天還沒亮,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曲陽橋鎮西河村,保潔員房建貞和周香女的垃圾清運車準時開工,陸續將村里的垃圾運至回收站處理。
今年以來,瑪瑙鎮以開展城鄉環境整治行動為抓手,堅持黨建引領、整合力量、落實機制,著力改善環境風貌,提升鄉村“高顏值”,努力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多彩瑪瑙。
近日,在江西省宜黃縣棠陰鎮小河村設施蔬菜示范基地,種植戶正在栽種菜苗,航拍鏡頭下,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齊劃一。
嘉陵江,這條長江水系流域面積最廣的一級支流,從隴原、秦嶺的深處走來,在川東北畫出上千里的弧線。它浩浩湯湯,在四川南充市留下了約300公里的“最柔美身段”。保護好嘉陵江,不僅事關沿江群眾的生產生活,更涉及長江中下游生態的長治久安。
近年來,重慶市璧山區大興鎮高橋村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在全村打造了3處美麗庭院,并通過修建微型生態濕地、鋪設人行便道、修建休憩亭等方式,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十年,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人類發展史冊上輕描淡寫的一筆,但是對于菁華鋪鄉陳家橋村來說,這十年,是發展過程中濃墨重彩的十年。
2022年10月25日,走進河南新鄉市獲嘉縣馮莊鎮職王村,寬闊整潔的道路、層次分明的道旁綠化、整齊有序的健身設施,形態美觀的路燈設施映入眼簾……構成了一幅鄉風文明宜居的新農村畫卷。
“過去,我們村和鎮上其他十多個村一樣都是空殼村,村集體沒有收入來源,不能滿足群眾必要的服務需求,村黨組織凝聚力弱,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我們干部心里也著急,窮家難當??!” 黔江區沙壩鎮石橋村黨支部書記龐偉想起前幾年的“慘狀”感慨地說。
近年來,涪陵區農業農村委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聚焦實現鄉村振興新提升目標,切實強化糧食安全保障,穩住農業基本盤,持續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以“穩糧保供給、增收防返貧、強鏈提質量、創新添動能、統籌促振興”五條
近年來,該村從抓基層組織建設入手,選優配強“兩委”班子,開展黨員積分制管理,村干部帶頭轉作風、辦實事,帶領全村從“后進生”一躍成為先進村。
干群面對面,架起連心橋。2022年4月以來,璧山已經召開2795場院壩會,收集問題建議3500余個;解決群眾問題2631個,就地解決率達88%。
新華社昆明1月5日電(記者林碧鋒)據云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消息,云南日前啟動2023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百日行動”,采取穩崗位、快輸出、增收入等舉措,在穩定和擴大轉移就業規模的前提下,分“穩、轉、補”三階段,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
在廣東省云浮市云安區富林鎮生態養殖小區內,一棟棟雞舍整齊排列,雞舍內部自動喂料、送水等現代化設備正在高效運轉?!斑@里的環境干凈又衛生,我在這里工作3個月了,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加上土地租金,收入沒有受疫情影響反而增加了?!痹诟涣宙傪B殖小區務工的村民李伙帶告記者
回首2022,克服多重挑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深化;展望202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信號更加鮮明,舉措更加精準。
一場秋雨侵襲,帶來了涼爽之氣,也刮落了西山坪村村民李康俊家不少成熟掛枝的百香果。
金麥綠蔬千重秀,春去秋來好豐收。對于鄉村而言,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更是檢驗一年工作成效的季節。
10月17日早上8時許,銅梁區土橋鎮六贏村周家院子一處互助養老點,10多位老人聚在一起,有的在看電視里,有的在按摩椅上放松,還有的在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