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早生?李朋?特約通訊員?張向輝?冉酉瓊
臨近春節,在酉陽縣涂市鎮大林村2組,青年農場主佘德江的高山蔬菜基地里,十幾位村民正在收割白菜,割菜、去腳葉、裝箱、搬運……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村民將蔬菜整理包裝后,運送到大林村冷鏈倉儲車間進行冷藏,根據市場需求定量發貨,產品銷往廣東、重慶中心城區等地。
“昨天廣州一農產品批發市場電話預定了3噸高山白菜,今天要全部裝到冷庫,明天一早運出去?!辟艿陆贿叞徇\白菜,一邊介紹道,“白菜一年可種3茬,今年已經賣了30余萬元?!?
▲ 佘德江(左)和合伙人在基地收割白菜
大林村海拔1000~1200米,山地氣候特征明顯。大林村具有高海拔和良好生態環境兩個優勢,在蔬菜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發生率低,幾乎不使用農藥;晝夜溫差大,農作物干物質積累多,種出來的反季節蔬菜綠色安全、營養價值高。2015年,佘德江返鄉創業種植蔬菜,經過幾年的打拼,積累了一定的種植與經營經驗,在2021年與當地幾個農戶合股成立星期一生態科技農業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免費為村民提供菜苗和技術培訓及指導,蔬菜產出后,公司再以保底價回收,有效降低了種植風險,帶動越來越多的村民發展高山蔬菜并致富。大林村高山錯季蔬菜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默默無聞到遠近聞名,現有高山蔬菜種植面積600余畝,有效地推動了該村蔬菜產業提質增效。
高寒山村蔬菜產業“從無到有”
酉陽縣涂市鎮大林村,曾經是一個隱匿于武陵山區、籍籍無名的高海拔山村。1988年佘德林出生于此,在他的記憶里,過去鄉親們主要種植苞谷、紅苕、洋芋即傳統“三大坨”。后來,有小部分農戶嘗試過蔬菜種植,但又以產量過低、效益不高而失敗。再后來,村民漸漸放棄了種地,許多田土撂荒。2007年,高中畢業的佘德江跟著鄉親們一起邁出了家門,加入到前往福建晉江打工的外出務工大隊伍中。打工的日子是艱辛的,佘德江吃苦耐勞、勤奮好學,漸漸掌握了全套制鞋技術。佘德江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還利用空余時間給自己充電,提高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憑著踏實肯干,他從普通員工做到了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有了一定積蓄的佘德江,決定出來創業,便開辦了一家鞋子代加工作坊,承包制鞋業務。起初生意還不錯,然而隨著制鞋市場漸趨飽和,效益下降得厲害,賺的錢只夠付房租。2014年,佘德江只好放棄。接下來的路有兩條供佘德江選擇:一是憑著自己熟練的制鞋管理技術,重新回到鞋廠找份流水線上的工作;二是繼續尋找新的創業項目。
▲ 酉陽縣農廣校校長張向輝(左一)在基地調研
不管是在外打工還是創業,終究是背井離鄉,家中還有父母親,每年過春節回來看望父母的時候,其實佘德江都想著要回家鄉做事。佘德江的想法很樸實也很實在。2015年9月,他毅然回到了生養他的家鄉大林村。
這一年,正好重慶市農科院在大林村實施“脫貧農業產業集成與示范”項目,試圖讓蔬菜產業在這個高寒山村實現“從無到有”。
“高海拔地區的立體氣候、無污染的土壤、空氣和水等自然資源條件,非常適合種植錯季高山生態蔬菜?!笔卟藢<伊_云米的幾句話為佘德江返鄉創業指明了方向。
“其實,過去導致大林村發展蔬菜產業失敗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品種選用不當、田間管理粗放、病蟲害防治不到位,但是,要改變老一輩根深蒂固的粗放的種植與管理習慣,太難了,所以只有我們年輕人參與、帶動,才有可能形成氣候?!辟艿陆X得自己返鄉發展高山蔬菜正當其時。
從有到優,打造“拳頭”產品
傳統的高山蔬菜,大多以大白菜、蓮花白和白蘿卜等“三白”為主。在專家的指導下,佘德江制定了蔬菜種植規劃,決定重點發展加工、鮮食兼用的辣椒、燕白黃瓜、蜜本南瓜、紫色菜豆等高產高效蔬菜品種。
“規劃得再好,不如干出實效?!辟艿陆f,實際行動是改變村民“高寒大山不出菜”執念的唯一法寶。
佘德江為了盡快掌握高山蔬菜種植和經營技巧,積極參加酉陽縣農廣校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在專家的指導下,佘德江采取測土配方施肥、覆蓋地膜、盡量不打農藥而使用生物殺蟲燈、不施用除草劑等一系列綠色生態高效種植技術措施,完全顛覆了傳統的種植方式。
如辣椒栽培環節,傳統的方法是直接在地面上栽培,而佘德江采取深溝高廂、地膜覆蓋,不僅保水保肥,也瀝水排水;施肥環節,傳統的方法就是播種或栽植前集中把蔬菜需要的肥料一次性下完,佘德江則按照測土配方分次施肥,以防治苗子徒長、植株早衰,從而延長采收期;田間管理環節,傳統方法為任其隨意長枝,而佘德江則要求適當整枝,把門椒以下的側枝和葉子全部抹掉,以減少養分消耗,提高坐果率,增加產量。2016年,佘德江打造的高效示范樣板田獲得了成功。當年秋天,佘德江的辣椒基地喜迎豐收,一組測產數據令村民們大吃一驚:傳統的辣椒田畝產量為1200多千克,每千克賣價2.4元。而試驗田的辣椒畝產達2000多千克,由于條直果大,深受消費者歡迎,每千克售價高達4元,畝產值突破8000元。
“誰說‘高海拔山地不出蔬菜’,原來只是我們不會種而已?!贝迕駛儽甲呦喔?,佘德江的成功,也令周春強、冉彪、冉春等村民按捺不住了,紛紛流轉土地種起了高山蔬菜。2018年,大林村的蔬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了500多畝。
“大林村的蔬菜產業不僅有了“從無到有”的突破,還要實現‘從有到優’的轉變?!辟艿陆嬖V記者。
為了找到最適合當地種植的蔬菜品種,佘德江拿出10畝土地開展蔬菜品種適應性和栽培比較試驗。
在專家的指導下,佘德江的試驗田采用規范化的種植技術與管理模式。在種植對比試驗中,佘德江發現,有一種白菜表現鶴立雞群,即便在2021年白菜價格極低的那段時間,它的價格始終沒落下來,每千克依然賣到3元,是普通白菜價格的好幾倍。這個品種就是“毛白菜”,當地人俗稱為“60菜”。
▲ 冷藏庫內分揀好的“毛白菜”
據了解,“60菜”屬早熟品種,因生長期只有30~60天而得名。與普通白菜相比,“60菜”最大的特點是株形直立、緊湊,外葉少,適合密植,產量較高,品質好,口感甜脆。
據佘德江介紹,正是由于“毛白菜”的這些特性,深受消費者青睞,夏天反季節上市批發價高達7元/千克,即便普通白菜價格走低,“60菜”都未受到多大的影響,不會賣出“白菜價”來,一年可以種植3茬以上,是一個“短平快”的致富蔬菜品種。因此佘德江決定重點打造“60菜”這個拳頭產品。
為了擴大種植規模,佘德江除了自己在大林村流轉260畝土地,還成立了星期一生態科技農業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附近村民參與種植。
“規模越大不是風險更大嗎?”記者不禁問道,這也是很多規模種養大戶面臨的問題。
“最先我也怕規模做大了蔬菜賣不出去,后來才發現,做大了才有量,你才能供上貨,經銷商才愿意跟你長期合作。如果規模小,今天收了菜,可能明天就沒有可供應的了,即使明天供上了,后天沒有也不行。我們規模上去了,采取分批種植,就可實現長期供貨?!辟艿陆榻B說。
種植基地規模上去了,種苗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夏天露地育苗經常出現不出苗和死苗的情況。為此,佘德江在縣農業農村委和高山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扶持下,投入80余萬元建起了兩個連棟大棚,用于蔬菜的漂浮育苗,該方法培育出的秧苗生育期短、質量好,還能有效避免根腐、莖基腐等土傳性病害的發生,特別適合缺水的高寒山區推廣應用。為了能夠更好地裝箱和及時供貨,佘德江還表示2022年自己要再修建一個500平方米的冷藏庫。
大林村的高山蔬菜產業依靠一項項現代農業科技的落地,走上了綠色、優質的發展之路。
蔬菜產業讓村民收入大增
隨著佘德江帶動的農戶越來越多,大林村村民漸漸愛上了種植高山蔬菜,也紛紛依靠這項產業鼓起了自家的錢包。
“這批收割了,下一茬又將移栽種植。2021年高山‘60菜’,每千克以3至7元的批發價銷往廣東一帶。白菜一年可以種2到3茬,每畝每茬的投入1500元,產值大概5000元,一年下來,一畝地種3茬,可獲得近萬元利潤?!贝迕窭钆D香高興地告訴記者。
“臨近春節,正是‘60菜’采收高峰期,基地每天請了二三十人收割白菜,每個月僅支付收割的工錢就要花五六萬元?!辟艿陆嬖V記者。
村民王華仙在基地采收一個多月白菜了,領到了3000多元工資。她決定來年向佘德江學習白菜種植技術:“以往我們種的辣椒,只有這里的一半長,產量也低得多。2022年,我也打算種兩三畝‘60菜’試一試,收入估計不比外出打工差?!?
2020年,村民周軍強家的10幾畝地種植有四季豆、黃瓜和“60菜”等多種蔬菜,但“60菜”的市場行情最好,嘗到甜頭的他,2021年在佘德江指導下全部種上了“60菜”。這期間,一旦遇到技術難題,他就直接給佘德江打電話、發微信,及時尋求解決辦法。2021年底,周軍強一算賬,10畝“60菜”純收入就有近10萬元。
“60菜”種植在大林村形成規模了,蔬菜經紀人李和直接到地頭來收菜了?!皬V東人特別喜歡吃高山白菜,春節前超市價格漲到了10元一千克?!崩詈驼f。臨近春節這段時間,他每天要來大林村一趟,將一車車的高山白菜拉進城。
如今,大林村的高山蔬菜產業發展起來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起來了,山區群眾的經濟收入也實現了“從低到高”的轉變?!拔覀兇罅执宓氖卟水a業能夠發展到今天,除了我們自身的努力外,還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心和幫助,是政府的扶持鼓勵政策增強了我們發展蔬菜產業的底氣和信心,是重慶市農科院和酉陽縣農業農村委的專家團隊給予了我們強大的技術支撐。非常感謝他們!”佘德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21年,大林村高山蔬菜年產值達400余萬元,30多名村民在蔬菜基地務工賺了40余萬元?!睂Υ?,佘德江頗為自豪地對記者說道。
多年來,佘德江奮發有為,大力推進高山蔬菜產業規?;?、現代化,讓越來越多的農戶看到現代農業技術對于增收致富的重要性,也吸引了一批村民返鄉創業,開始從一般打工者向懂技術、懂管理、能致富的“職業農民”轉型,持續帶動鄉村人才、產業振興。
《農家科技》(202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