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黔江區太極鎮太河村,桑樹開始生長枝條、長出黃綠新芽?!梆B蠶有搞頭噻,有啥打算?”3月14日下午,2021年度“重慶市擔當作為好干部”、太極鎮黨委書記劉質彬來到養蠶大戶韋菊芳家,了解今年韋家發展蠶桑的情況。
“劉書記說得對,科技養蠶搞頭最大!”聽到劉質彬的聲音,韋菊芳高高興興地從蠶房迎出來,“去年我發展了100多畝蠶桑,收入30多萬元?!?
2016年,劉質彬出任當時還是太極鄉的鄉長。作為山區鄉鎮,那時的太極以傳統農業為主,因缺乏支柱產業,村民紛紛外出務工。在與村干部、村民擺談后,劉質彬和其他鄉干部結合黔江支柱產業,將蠶桑作為太極的骨干產業。
不過,韋菊芳等少數村民也有疑惑:“原來我們就種過桑養過蠶,收入并不理想?,F在養蠶會不會又走‘回頭路’?”
“同樣是發展蠶桑,但我們不能再走原來的老路。要延長產業鏈、發展現代化的蠶桑產業!”劉質彬給大家鼓勁,要將太極打造成“蠶桑小鎮”,通過科技延伸“桑+”產業鏈、提升蠶桑產業科技含量。
為此,劉質彬提出建立健全黨政主要領導“分片包干”、班子成員“分村包干”、干部職工“分組包干”、村(社區)干部“分戶包干”四級“抓黨建促發展責任體系”,讓太極的發展有抓手、能落地、見實效。
四級黨建責任體系建立后,太極蠶桑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截至去年年底,太極已發展桑園8200畝,全年產繭5200余擔,產繭量和單產均居黔江第一;發展2000余畝“桑+菌(菜)”“桑+薯”立體農業,原來只能作為廢棄物的桑枝加工后可以種植菌類,桑園可種植薯類作物,每畝桑園給農民帶來的收益至少增長了20%。
2021年,太極被確定為全市17個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之一。在市科技局幫扶集團的支持下,太極引入智能化小蠶共育工廠項目,配備了8間共育室,4套智能化給桑消毒系統,可以實現撒粉消毒、給桑自動操作。工廠占地只有1200平方米,但每年可育8000張蠶,年產值80萬元以上;增加就業崗位30個,為150余戶養蠶戶提供優質蠶種。
此外,太極鎮還建起蠶用人工飼料全齡共育工廠,并申報了“智慧蠶桑第一鄉”和“國家蠶業科技園”。如今,“科技養蠶”已成為太極一張閃亮的名片。
目前,已有3家企業入駐國家蠶業科技園;現代化的養蠶技術、綠色的生態環境,讓太極有了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底氣;產業的發展,為太極每個村集體經濟帶來5萬元以上收入。
到太極工作6年來,劉質彬已連續5年被區委評為“優秀領導干部”,獲記“三等功”1次;帶領太極鄉連續5年榮獲區委區政府綜合目標考核“優秀單位”,并獲評“重慶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國文明村鎮”“國家級衛生鄉鎮”“市級生態文明鄉鎮”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