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黨委書記、主任李洪義
城鄉統籌發展網-農家科技雜志記者?劉早生?李朋?特約通訊員?馬會強
▲ “巴渝工匠”杯重慶市第三屆茶葉行業職業技能競賽開幕式
2021年,重慶市供銷合作社系統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疫情防控和改革發展,聚焦主責主業,為農服務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實現銷售總額2132.5億元、同比增長22.6%,利潤總額8.2億元、同比增長31.5%,榮獲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綜合業績考核省級優勝單位一等獎,財務信息管理工作連續4年排名全國第一,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重要一年。重慶市供銷合作社改革和發展的重點在哪里?
“供銷合作社作為黨領導下的為農服務的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必須牢記為農服務根本宗旨,始終做到為農、務農、姓農,持續深化綜合改革,把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進一步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加快形成綜合性、規?;?、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努力為農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生產生活生態服務,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苯?,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黨委書記、主任李洪義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強調。
記者:過去一年,重慶市供銷合作社系統緊緊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構建新發展格局,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有哪些突出成績?
李洪義:2021年,在重慶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全國總社的有力指導下,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重點抓好了以下幾項工作。
“三社”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積極向全國總社申報四部委“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出臺《深入推進“三社”融合發展政策措施》,從發展建設融合主體、構建利益共同體、加強財政涉農資金支持等方面增強“三社”融合發展后勁;堅持典型引領、以點帶面,持續打造360個“三社”融合示范點,培育100個“三社”促“三變”示范亮點。全市基層供銷社與38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了股份合作、生產合作、服務合作。積極推進信用評價體系建設試點。印發《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評價體系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在涪陵、璧山、巫山、城口、秀山、石柱6個區縣啟動試點工作。對“三社”融合發展重點工作進行交叉驗收,有力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落細。
基層組織更加鞏固。2021年新建基層社示范社52個,累計改造建設基層社915個,其中,涉農鄉鎮基層社805個,覆蓋率達100%;按照“四有”標準培育基層社示范社364個;新發展農村綜合服務社星級社400個,總量已達1081個;農村綜合服務社總量達6120個,行政村覆蓋率達76%。全年有1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全市36個區縣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簽約服務農業經營主體5200多家。璧山區青杠基層社發展經驗作為全國供銷系統的4個典型案例之一向全國推廣。黔江、銅梁、璧山等區政府劃撥國有資產支持基層供銷社改造建設。
▲ 重慶市供銷合作系統農業社會化服務現場推進會
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積極推進“1+4+N”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市級公司與區縣供銷社、基層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組建了13家區縣智慧農服子公司,以市級智慧農服公司為龍頭、區縣社為主導、基層社為依托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體系加快形成。組建農機租賃、農資配送、統防統治、修枝剪形、烘干倉儲等專業化服務組織432個,全系統開展服務760萬畝次。依托“重慶市農業社會化服務大聯盟”,吸納科研院所、農業科技企業等涉農會員單位343家。云陽縣供銷社參股企業群坤農業開發公司會同南溪鎮基層社共同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植保業務覆蓋上海、山東等10余省市,作業面積超50萬畝。綦江區供銷社以財政資金參股組建豐盈農業公司,建立區級服務平臺,覆蓋全區17個街(鎮),并向周邊區縣輻射。萬州區打造了1.3萬余平方米的渝東北為農服務中心。涪陵區建成2萬余平方米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農產品現代流通領域加速拓展。穩步推進農產品市場建設,積極參與全市“菜籃子”工程建設,建成“佰年供銷”智慧農貿市場8個,成為全市農貿市場的樣板。市社與市商務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建設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做大做亮“村村旺”農村產業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全年交易結算規模64.8億元,躋身重慶市十大互聯網平臺。投入財政資金800萬元用于區縣農村現代流通網絡體系建設,新建、改建各類農村流通網點及流通設施337個。推進供銷合作社系統冷鏈分撥倉、“中央廚房”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全系統已形成10萬噸冷儲容量。智慧農貿市場運營規范申報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行業標準,涪陵榨菜標準化種植服務示范項目通過全國總社驗收。各區縣大力開展流通體系建設,武隆、城口、大足等區縣黨委、政府將9個農貿市場交給供銷社統一打造。梁平區供銷社大都發公司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帶動發展2000多個經營網點。
記者:“三社”融合發展已推進了3年多,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2022年是推進“三社”融合發展的關鍵之年,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將從哪些方面著力進一步推進?
李洪義:今年,我們要進一步落實深入推進“三社”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系統集成“三社”融合發展的典型經驗做法,形成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性成果,不斷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和水平。
一是統籌抓好試點工作。以“三社”融合發展為抓手,統籌推進36個區縣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指導各區縣供銷社因地制宜探索實踐。深化政策配套,持續抓好360個“三社”融合發展示范點建設,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加強與重慶農商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實施好6個區縣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評價體系建設試點,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2022年,全市要推動40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基層社實現融合發展。
二是全面推動基層組織提質增效。大力實施供銷合作社培育壯大工程,夯實供銷合作社在鄉鎮、村一級的為農服務陣地。強化基層社合作經濟組織屬性,完善為農服務功能,加快基層社改造建設,按照有資產、有能人、有產業、有制度“四有”標準建設40家基層社示范社。進一步提升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的服務能力,推動完善制度機制和服務功能,提升為農服務水平和自身“造血”能力。推廣“村社共建”模式,與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合作,加快建設農村綜合服務社。2022年,我們將全面完成40個基層示范社、400個農村綜合服務社星級社改造建設任務,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簽約涉農經營主體新增600家。這里特別強調一下,建設區域性為農服務中心是今后3年的重點任務,市供銷合作總社將出臺《區域性為農服務中心建設指導意見》,并聯合市鄉村振興局共同出臺相應文件,從市級層面爭取政策和項目資金支持,各區縣社積極跟進,力爭到2025年全市建成400個區域性為農服務中心。今年下半年,將適時召開為農服務中心建設現場會。
三是推動“三社”促“三變”。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專門安排部署,全市供銷社要探索以“三社”融合促進農村“三變”的有效方式。各區縣社將積極探索,用好用活農村集體資產,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與供銷合作社聯合合作,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構建聯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努力走出一條符合重慶實際的改革創新之路。市社將聯合西南大學等單位開展重慶市“三社”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經驗課題研究,抓好課題成果轉化。
▲ 茶葉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現場
記者:為農服務是供銷合作社的主責主業。2022年,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在提升為農服務能力水平上有哪些具體舉措?
李洪義: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將以能力提升為關鍵,聚焦主責主業,把為農服務擺在首位,提升服務功能,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加快形成助力鄉村振興的全產業鏈服務體系。
提升農村現代流通服務能力。圍繞建設“一個區縣社直屬農產品流通企業、一個農產品集采集配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一個農產品市場”要求,加快實施供銷合作社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提升行動,開展供銷合作社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強縣創建工作,加強基層流通服務網點建設,完善區縣、鄉鎮、村三級流通服務網絡,重點打造5個示范區縣。大力發展日用品連鎖經營和區縣、鄉村物流共同配送,帶動縣域流通網絡完善布局、提升功能,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加強與郵政、商務、農業農村等部門的合作,推進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主動融入全市“菜籃子”工程,加快“佰年供銷”智慧農貿市場、社區生鮮超市等農產品零售網絡布局,全面推進農產品生鮮冷鏈、智慧農貿市場的建設和升級,不斷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積極謀劃籌備農產品二級批發市場建設。加快發展農村流通新業態新模式,進一步擴大交易結算規模,把“村村旺”打造成為農村產業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加快“三峽柑橘”銷售渠道建設,盡快完善產銷體系,持續推進品牌建設,做大做強三峽柑橘集團,助推三峽柑橘產業發展。穩步發展冷鏈物流,布局建設一批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基地)、產地冷鏈物流設施。
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發揮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扎根農村和社有企業立足城市的雙重優勢,加快構建“1+4+N”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智慧農服集團為龍頭、區縣社為主導、基層社和農村綜合服務社為依托、供銷合作社行業協會和成員單位為補充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供銷社打造成為提供農業生產性社會化服務的主導力量。完善市級智慧農服集團服務功能,加強統籌協調、制定行業標準、強化品牌運營。在條件成熟的區縣成立智慧農服分(子)公司,不斷提升自身經營能力。圍繞柑橘、兩椒一菜等產業,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加大推廣力度,打造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重慶智慧農服”品牌。圍繞重慶山地特色農業,積極推動各級供銷社進一步整合服務資源、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服務內容、延伸服務鏈條,不斷提升為農服務水平。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協會,有效整合全市為農服務資源。2022年,力爭全市供銷社系統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800萬畝次。
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加快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要求,大力推進數字化社務建設,實現社務跨層級信息化管理。積極配合全國總社建立健全信息化監管平臺,聚焦社資監管、統計分析、財務核算、人員管理等關鍵環節,實現對供銷合作社人、財、物的數字化管理。結合實施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提升行動,加快經營服務網點信息化改造、數字化賦能,實現線上線下一體發展。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建設,搭建農產品銷售和日用品采購數字化平臺,不斷提高主營業務數字化水平。以“村村旺”農村產業電商平臺為依托,打造智慧農服大數據平臺。
提升脫貧地區幫扶能力。加強與市鄉村振興局等部門合作,盡快出臺助力鄉村振興具體措施。積極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強17個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基層組織建設,深入推進基層社改造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供銷社系統優勢,引領發展當地特色產業,不斷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脫貧地區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繼續做好消費幫扶工作,用好國家“扶貧832平臺”,主動參與脫貧地區農村產業扶持和農業服務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提升服務鄉村綠色發展能力。積極參與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生物有機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深入開展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和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工作,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與農村環衛清運網絡“兩網融合”。2022年,將開展加厚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廣示范,面積達7500畝,回收廢棄農膜1.12萬噸、肥料包裝物2300噸、低值可回收物2萬噸,建設村級回收網點在室2240個以上,村級回收網點覆蓋率達到75%。積極參與農村能源保供,配合市能源局選擇有條件的區縣開展試點。
提升農資保供穩價能力。2021年以來,受上游要素資源漲價影響,化肥等重要農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給農資儲備帶來了一定影響。當前,已進入春耕備耕關鍵時節,各區縣社和有關社有企業將充分發揮農資流通主渠道作用,把握市場行情,及時優化貨源結構,做好春耕等重要農時的農資儲備、調運、供應工作;帶頭穩定農資價格,避免在春耕期間主要農資品種價格快速上漲、市場供應大幅波動等情況發生,以實際行動維護市場穩定;健全農資市場情況監測體系,強化農資市場供求和價格變化的監測預警;加強質量管理,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加大對制售假冒偽劣農資的打擊力度,堅決杜絕假冒偽劣農資商品流入供銷合作社系統農資流通渠道。
《農家科技》(202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