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城區處處皆花園,花園處處皆美景。
南岸區“海棠煙雨”是“巴渝十二景”之一。如今,這一歷史文脈被注入城區的街頭綠地建設中,以此為主題建設的海棠煙雨“口袋”花園,為南岸區增添了一道優美的景觀,還被評為“重慶市最美街頭綠地”。
如今,南岸區在城市品質提升中精心雕刻出一個又一個這樣的“細節美”。近年來,在“發現重慶之美”的調查推選活動中,南岸區已收獲“重慶市最美公廁”“重慶市最美勞動者港灣”“重慶市最美坡坎崖”等15個重慶市“最美”獎項。
南岸區正著力提升城市品質,努力打造最美城區。
從細節入手 雕琢城市美好
“城市基礎設施好不好,市民最有感受和發言權?!蹦习秴^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自去年以來,南岸區緊緊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城市基礎設施中的細節難題進行品質提升。
停車事雖小,但卻是市民最關心的問題。南岸區城市管理局創新思路,全面梳理市政邊角地、已征待建等閑置地塊,建設“小微停車場”來緩解停車難題。
劉家坪輕軌站附近橋下空間長期脫管,環境臟亂,附近區域停車難。南岸區投資118萬元,采用BPR換乘交通+生態園區模式,實施環境綜合整治5000平方米,把原來的荒坡變成公園和停車場,建設機動車停車位104個、充電樁停車位11個、大巴臨時停車位6個、非機動車停車位72個,既改善了周邊環境,又解決了市民停車困難。
如今,南岸區已通過盤活城市閑置土地、儲備土地等資源,建立閑置土地資源臺賬146處,分類策劃包裝停車場項目82個,采取近期設置路內停車位和建設小微停車場、中遠期推進規劃停車場和停車樓建設的方式,著力增加結構性停車位供給。目前,南岸區已通過財政小投入撬動社會資本大投入,建設小微停車場42個,新增停車位3209個,有效緩解了老舊小區、學校、醫院、商圈“四老”區域停車難。
路好不好走、走得舒服不舒服,老百姓心里最清楚。從去年以來,南岸區進行市政道路破損難題攻堅,扎實開展人行道完善提升、道路平整專項整治,消除“問題路”“投訴路”“曝光路”。目前,已累計完成天文大道、珊瑚路等40條78公里人行道整治,完成南濱路、江苑路等63公里63萬平方米車行道整治。
南濱路是南岸區的門戶形象地區,也是“兩江四岸”核心區域之一,區里投資3270萬元,完成了從美心洋人街到巴濱路交界處的道路精表處,全長18.3公里、面積36萬平方米,較原路面整體抗滑性能提升了50%左右,更便于市民出行。
2021年,南岸區城市管理局將解決“如廁難”作為重點民生實事全力推進,新建了涂山路248號、興隆社區等4座公廁,改建了92座市政公廁,切實提升了市民如廁的體驗感和舒適感。
細節突顯美。南岸區還在解決垃圾桶臟亂差及標識標牌標線不清晰、不美觀問題上下足“繡花功夫”,不斷優化完善城市基礎設施。
美麗城區 三分在建七分靠管
城市之美重在管理,智慧城管讓大城生活更美好。
2021年,南岸區啟動了智慧新城管項目建設。該項目建設內容涉及城市管理行業的市政、環衛、園林和執法系統,以及審批、停車、“門前五包”、防違控違等專項監管內容,將各業務系統進行數據融合,通過數據治理形成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推動了數字城管向智慧新城管的轉變。目前,該項目已進入測試運行階段。
在強化城管執法、提升管理效率方面,利用阿里云的數據算法升級了視頻抓拍系統,自建了150路城市管理監控攝像頭用于視頻抓拍后,智能抓拍量從以前的日發現違規案件十幾件,增長為日平均發現案件100余件,由過去被動應對問題的管理模式逐步轉變為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2021年全區累計發現和解決各類城市管理問題22374個,基本達到了“問題快速發現、處置精準有效”的良好效果。
南岸區的智慧新城管已開始延伸到方方面面,“智慧”助力城市品質提升。目前,南岸區搭建智慧停車管理平臺,構建停車管理“一張網”,積極推進路內停車位智慧化改造,覆蓋停車位316544個,實現共享停車位908個,建設路內智能停車位541個,將有效解決管理效率低、停車位利用率不高等問題。
在南濱路上,建起了全市首座智能化潮汐公廁。公廁內的潮汐廁位,依托智慧公廁系統,自動優化男女廁位比,高峰時段適當增加女廁廁位,極大減少女性長時間排隊如廁的困擾。同時,利用“互聯網+公廁”模式實現公廁智能化監管,市民和游客可以實時查看廁位空余、廁內空氣質量、溫度等,提升如廁體驗;公廁管理員也可以根據智慧公廁系統提供的公廁人流量、PM2.5、異味等數據,及時對公廁進行維護管理。
厚植生態底色 建設城市“口袋”花園
綠化是一座城市的底色,擦亮底色才能提升“顏值”。
南岸區為扮靚城市綠化底色,提升城市生態品質,從建設“口袋”花園和坡坎崖綠化美化入手,增加城市的生態美;同時,還將歷史文脈注入街頭綠地,使之成為市民休閑健身打卡地。
在改善城區生態景觀質量中,南岸區利用城區中的各種小型綠地、邊角地、閑置地、街心花園等空間,計劃打造30余個“口袋”花園,規模約11萬平方米。這些“口袋”花園建設以“綠色、共享、民生”為核心理念,圍繞市民日常需求,因地制宜增設座椅亭廊和健身器材、兒童設施;提煉本地文化特色,結合藝術手法,打造個性化的小品設施;梳理植物空間,補植花境植物,營造視線通透、色彩豐富、層次多變的植物環境,為市民提供特色鮮明、功能復合、宜賞宜游的綠色共享空間,讓城區處處皆花園,花園處處皆美景。
截至目前,南岸區已完成了27個“口袋”花園的建設。
同時,坡坎崖綠化美化也有效提升了南岸城區的綠色生態品質。目前,南岸區已實施包括呼歸石花階、寸灘大橋南橋頭、騰龍立交邊坡、黃桷灣立交西側坡地等坡地堡坎崖壁綠化美化項目16個,建設面積26萬平方米,其中有3個項目獲得重慶“最美”獎項。
據悉,南岸區還對居民區附近的坡坎崖進行整治,合理增加運動、休閑設施,增強綠地使用功能,建成黃桷灣西側邊坡公園、彈子石小學新區旁邊坡體育公園等3個社區公園項目,建綠面積達10.8萬平方米,實現了坡坎崖“變身”市民樂園。
綠色生態品質的提升,使南岸這座城區變得更美、更有品質。
鏈接>>>
“五長制”把城市管理延伸到街巷
南岸區南湖社區黨委書記余建在城市管理中還有一個巷長的職務,在履行巷長職責中,她盡心盡責。
花園村打通巷長期堵塞,影響小巷的通暢。在打通這一“生命通道”中,余建積極協調,合理規劃,最后解決了小巷堵塞的問題,也給轄區其它社區開拓了老舊小區解決消防通道不暢通問題的新思路。
近年來,南岸區創新實施了城市綜合管理“五長制”工作,通過設置街長、路長、巷長、樓長、店長,把城市管理延伸到街巷,成立了由區長為總長、分管區領導為副總長、單位及街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全區“五長制”工作領導小組,有力推動了“五長制”城市綜合管理長效機制的建立和實施。
制定《南岸區“門前五包”“五長制”工作實施評價細則》,不斷優化“五長”的運行處置流程,目前已建立起“一巡二問三勸四報五落實”的工作流程,以及“五長吹號、干部報到、協同整治、限期銷號”的快速處置機制。
截至目前,南岸全區共有15513名“五長”,實現“五長制”區域全覆蓋,基本達到“善協調、勤督促、強落實、有反饋”五長管理效果。去年以來,該區“五長”們共巡查發現和協調處置各類城市管理問題2萬余件,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效能。
治水為市民治出一座“濱河公園”
2月28日,位于重慶智谷核心區內的苦竹溪示范段位正式對市民開放。這段溪流的治理為周邊居民治出了一座難得的親水、近家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健身、觀景打卡的好去處。
苦竹溪治理項目一期位于苦竹溪上游,全長3.6公里,治理內容主要包含水環境治理、防洪水利、園林綠化、市政公用及智慧河谷五方面建設。
目前,經過“清水綠岸”治理提升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目標,形成了自然、親水、崇美、重文、長效的智慧河谷。
“自從苦竹溪這段整治以來,大家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整治后帶來的好處,河水變清了,兩岸變綠了,環境變更好了,這個家門口的生態公園,讓我們的幸福指數都提升了!”家住附近的劉大爺說道。
目前,南岸區正在推進苦竹溪治理項目二期,起于雙河口,止于茶涪路,全長19.3公里,治理建設內容包括水環境治理工程、水岸生態修復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智慧河谷工程、地塊開發及產業引入等,總投資約為8億元。
苦竹溪治理項目二期實施后,對于改善南岸區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質、協同建設廣陽灣智創生態城具有重要意義。
王彩艷 楊敏 圖片除署名外由南岸區城市管理局提供